新物理科学观对中医辨证思维创新发展的启示

梅万方

摘要

自从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问世以来,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深入,尤其是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建造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在不久的将来会提供一系列的实验证据,使人们对宇宙有一种焕然一新的认识。然而近一个世纪人类智慧的发展以及知识的积累并未对医学方法论产生较大的影响。循证医学仍是当前主要的医学方法论,它建立在以客观事物经验观察为主的牛顿力学基础上。与最新的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和弦理论(String Theory)相比,它显然已经过时了。

本人从前发表过多篇有关中医辨证思维以及黑格尔辩证逻辑推进论(Dialectical Progressivism)方面的文章,在此基础上我想提出一种新理念,它是对新物理学和中医辨证思维的一种综合,希望以此作为现代医学系统方法论的研究方向。

医学必须跟上知识理论的新发现。人类生存在多维空间中,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医学,它能够解决生理以外各种因素所致的疾患,而不仅仅是西医所说的安慰剂作用。

“新物理学”和辨证思维的结合向我们展示了未来医学模式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中医  循证医学  辨证思维  粒子物理学  相对论  量子力学  知识理论  气  能量  系统方法论
Continue reading

综合医学 – 新系统方法论探讨 Integrative Medicine – Exploring a New System Methodology

梅万方教授

英国伦敦中医学院院长

[摘要]

当今医学正处在一个转变时期。从自然整体观角度看,循证医学正面临包括中医学以及其他替代医学的挑战。综合医学*ı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综合医学作为一个崭新的医学系统需要建立其公认、可靠的系统方法来指导临床。本报告对认知逻辑、证据的进展、科学方法和医学哲学整体观等诸多方面进行探讨,从而形成一种真实、清晰而连贯的医学方法论,在探讨综合辩证逻辑的发展过程中寻找医学新方法。本文还提出了辩证医学*²(Dialectical Based Medicine, DBM)这一具有较先进理论的概念。黑格尔逻辑学中的三段论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知逻辑,它可作为综合医学的研究手段,因这种双对认知逻辑可以把躯体疾患以及精神情志、社会、环境因素所导致的各种疾患综合起来。

本文还论及辩证医学推进论指导下的未来医学研究方向以及全球医学等问题。

关键词:

医学方法论,综合医学,辩证医学,循证医学,传统整体医学,黑格尔辩证推进论,分析认知,综合认知,三段论法,医学研究,临床实践,科学主义,形而上学
Continue reading

中华医学发展导论 The Polemics of Chinese Medicine Development

梅万方 教授, 2006

伦敦中医学院院长暨英国中医管理委员会主席

By Professor Man Fong Mei, Chairman of Chinese Medical Institute & Register (London) and Chinese Medicine Council (UK)

[摘要] 本文通过中西医学发展的不同历史与概念之比较,说明了中华医学所蕴藏的独特医学体系完全可以与西方医学平等互补,共同发展现代全球医学。传统中医要跟上时代步伐,实现中医现代化、国际化,中西医结合则是必由之路。中国近五十多年来的大量研究成果,已经使现代中医学,现代中药学,现代针灸学等提上了议事日程。特别是在当前中华医学向国际社会发展之时,各国开展中医药立法之机,强调中医药和针灸不仅因有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而不容分割,并且中华医学的现代发展已经为全球医学体系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本文还对中华医学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以期作引玉之砖,促进中医界同仁的认同、补充和发展,并促进西医界人士的思考,在新时代所需的全球医学新体系中达到共鸣。

[关键词] 中华医学,传统中医药;西医学,现代医学体系;中西医结合,现代中医学;中医药立法;医药外交;中医教育;全球医学;生物经济时代;发展,导论。
Continue reading

辨证医学古今论 Dialectical-Based-Medicine (DBM) Traditional Prospective and Modern Interpretation

中医药发展高级论坛

2005.9. 北京

[摘要] 从症、病、证的辨别来分析病的变化过程并进行辨证论治,找出病因而对症施治是中医学的独特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用脏腑气血相互关系来侯证话本也可以应用于当代临床医学中。中医辩证医学的现代创新能提供一个新的医学体系与西医循证医学相比较。本文还将分析辩证医学和循证医学的异同,并进一步研究两种医学思维的互动与发展。辩证医学和循证医学的阴阳互动互存的结晶,就是未来全球医学形成中的关键因素。总之,本文提供了面对未来医学思维发展方向的斗争。

Continue reading

全球医学的新思维

关键词:全球医学、循证医学、辨证医学、中西医结合、新思维、全球医学教育

众所周知,全球医学与全球医学教育已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但在当今以西医为主流医学的国际舞台上,全球医学的概念尚很模糊。本人在2001年香港“世界大城市医药团体首脑会议及医学论坛”及2002年越南“传统医药现代化国际论坛”上,均提出了未来全球医学的概念与模式。其中强调了西方 “循证医学”(EBM)与东方 “辨证医学”(DBM)诊治方法的结合,将成为当今与传统、东方与西方、科学与艺术协同发展的全球医学新模式。本文就全球医学的新思维作一深入的介绍和探讨,以资引起大家的兴趣和重视。

1、当前医学发展的两种思维

1-1    循证医学与辨证医学的各自特点

近十余年来在西方临床兴起的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可以说是医学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临床学科。高素质的临床医生、最佳的研究证据、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方法和知识及患者的参与是循证医学的基础。循证医学实践包括提出问题,检索证据,评价证据,结合临床经验与最好证据对患者作出处理和效果评价5个步骤。在医学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代,以及以人为本的潮流中,循证医学能够迅速地受到世界的欢迎,确实也是应运而生了。

必须指出的是,循证医学是在西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不可避免地也承袭了相应的弱点。例如西医学贯有的缺乏辨证思维的毛病仍在循证医学中存在。这种不够全面的分析方法不仅会贻误疾病的诊治,而且也增加了患者在心身和费用等方面的负担。然而在世界的东方,中医学却有着丰富的辨证思想。这就促使有志于结合医学者找到了既先进又全面的一种医学新模式—辨证医学(Dialectical-based medicine,DBM)。

辨证医学可以说是在传统中医学的基础之上加强中西医结合的医学新模式。这种医学的基础是中华医药的特色理论,把整体观念和唯物辩证法对事物的观察和逻辑推理,以及阴阳平衡因人、因事、因地制宜的规则,结合事物的变化和疾病的发展来辨证论治。这样的研究思维,可以简称为DBM。

现将传统中医学、辨证医学(中西医结合)与循证医学的异同列入表1:

  传统中医学    辨证医学(中西医结合)      循证医学

治疗主体     有经验临床医生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生             有经验临床医生

诊治条件     不高、简便           要有一定条件                   高、较复杂

诊断依据   四诊(望闻问切)     四诊加临床实验室检查       临床试验

收集证据   局限系统           全面、系统                     全面、深刻

诊断成立     整体辨证             疾病和证候辨证结合             以疾病为中心

治疗依据   医生经验判断     医生经验加实验室检查         最佳临床研究证据

评价证据   适度重视       重视                          重视

判效指标   四诊加患者反映     四诊加患者反映加实验室检查   终点指标

医疗模式   患者证候/医生为中心 医生加患者病证为中心           患者为中心

医疗设备     简单                 适当的设备                     系统和高级的设备

医疗费用     低廉                 中等                           高昂

1-2全球医学势在必行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辨证医学不但很有必要存在,而且还在传统中医学与循证医学之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辨证医学与循证医学阴阳比对,相互影响和演变,共同组成全球医学的重要支柱。这样,全球医学有了全面的研究方法,从而可以推动全球医学的发展。因此,中医应以“辨证医学”立足,争取其他世界自然医学力量的支持。它不能被列入西方补充医学或西草药行列中,中医应该有其独立的法律地位和影响。

东西方医学有各自的特点和长处,世界性的现代新医学体系-全球医学,需要充分汲取二者的精髓才能成为完整的和先进的世界医学体系。中华医学所蕴藏的科学性完全可以与西方医学平等互补,现代医学已经是多元化,走向综合化,且如同世界经济一样走向全球化,中医亦不例外,不能简单的现代化,也不能机械地向西医转化,二者只能有机地综合化。

全球医学随着全球“以人为本,回归大自然”的口号,以及患者对西药副作用和西方外科手术的局限性产生的抵触而日益发展。不少的西药企业在跨国医药公司投资下进行了多年耗资巨大的研究来寻找化学有效分子以研制新药,但都基本已失败告终。而被西方所忽视的中药、中草药却可以为现代医药研制和发展提供很多的植物分子(plant molecule)。现在不但是医药公司的研究需要新的方向和资源,同时临床医生对西医疗法局限性的感悟都给全球医学带来了契机。天文物理(Astro-physics)关于“黑洞”及“正负空间”和对“分子”的新发现,以及现代基因研究结果,都对证了中医的阴阳和元气的医学思想。现代科学已经开始证明中国古代医学家的思想和智慧。最近在瑞士出现的一本“全球医学杂志”,给在西方的主流医学,还有全球其他以西医为主流医学的国家带来反思,开始考虑自然观与整体医学观,而中华医学正是这个趋向的及时雨。

2.辨证思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临床举例)
辨证思维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本人之所以在此强调,是因为在全球医学中,这个特点将得到极致的发挥。辨,意即分、别、判之义。证,意即疾病过程中的证候,或理解为是对人体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各个症状的概括。辨证的过
程,就是认识患者因病而产生机体反应的内在联系及疾病本质的思维过程。由此可见,证又与目前西医学中的症和病的概念不同。

现将三者比对如下表2:

又例如在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中,也存在着辨证问题。一般认为诊察经络变化,应注重“三辨”,即一辨原穴,二辨背俞,三辨经络方向及位置。例如在高血压的治疗中,现代研究从皮肤电现象方面研究经络、穴位,认为原穴的电的变化是依脏器存在和活动情况以及经络而决定的。并且在大量的针灸临床观察中发现,当某经原穴处出现肿胀突起,或皮肤色泽改变,或长有包块肿疡,必是某经相关的脏腑出现了病变。所以要关注经络原穴并主取之。又如背俞穴因其邻近人体的五脏六腑的重要器官,所以它能直接反映相邻脏器的气机活动。有研究发现一些内脏疾患患者背部经络(督脉、膀胱经)相应的背俞穴部位或周围,常出现高温点或高温区;背俞穴处如果出现的肿大突出或者是炎性肿疡,或者是冷感、麻木感、疼痛感,必是该穴相关脏腑出现了病变,这能十分快捷地辨别脏气盛衰及病灶病位。再如在临床发现许多病变要么发生在某条经络的循行线路上,要么疼痛感或麻木感沿经络走向感传。人体病变这种循经传导现象,给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抓住了经络的病理变化,往往就抓住了疾病产生的主要矛盾。所以经络辨证在针灸临床具有应用广泛、切合实际、辨证快、诊治效率高等诸多特点。

从以上可以看出,证或证候以及辨证地应用,在医疗实践中有着特别的长处。这也是我们肯定传统中医学,提倡辨证医学的根本原因。科学无国界。不在于中国人喜欢中医学,西方人喜欢西方医学的肤浅认识。科学工作者应以全球医学为己任,吸收东西方医学的长处,全力发展能更好地为世界人民健康服务的新医学体系。这就是本人积极倡导在全球实施循证医学加辨证医学新模式的初衷。在这种世界医学高峰会议上,我呼吁诸位在倡导循证医学的同时,也加强辨证医学的研究,从而担负起发展新的世界医学的责任。

3.中医学量化标准的尝试

一般认为,中医学现代化或中西医结合的瓶颈在于中医的量化问题。辨证医学的深入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一问题。通过攻关和大量研究,量化问题近几十年来已取得了许多的进展。在诊断方面,脉象的客观检测和脉图的科学分析就是其中比较成功的例子。在传统中医切脉经验的基础上,已经研制出脉象换能器和描记仪来模拟手指切脉,所得脉图已能将脉象客观化和量化。目前初步定型的脉图有平、浮、沉、迟、数、弦、濡、滑、涩、促、结、代等,由此反映了机体循环功能、心脏、血液、血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粘弹性的生理病理状况。这对于无损伤地诊断人体病证,和辨证地治疗疾病有很大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另外在针灸临床方面,已能应用穴位的温度和电阻等科学参数来帮助诊断和指导辨证施治。针灸科研的进步,已经大量应用穴温仪和穴电仪具体地检测到相应穴位在这些方面的量性变化。并且,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电脑的智能分析和处理,将穴温和穴电的数据转化为治疗的数据,从而实现科学的和量化的电脉冲治疗。这是许多电脑型的针灸治疗仪的基本原理,并已在医疗和保健等方面大量应用了。如果能将上述过程一体化,例如已设计的“现代针灸全功能电脑治疗仪”,就可以辨证地和量化地优化治疗方案,从而在实现家庭医疗自动化方面走出一条新路。

当然,中医量化的道路还很长,这无疑给具体在中西医结合中实施辨证论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我们中医界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保守势力的影响,一方面积极采用新的学术思想,另一方面积极采用新的量化技术,促进早日实现全球医学。

4.辨证新思维在全球医学中的意义

4-1辨证新思维的新要求

为了发展全球医学,循证医学必须结合辨证医学,因此要求医生们要有辨证的新思维。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现将两种医学的思维特点列如下表3:

由上可知, 新时期要求我们一方面发扬光大传统中医学中已有的辨证思想,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地有所前进,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只有这样,古老的中医学才得以万世长存,才得以获得新的生机,才得以融入全球化的新时代之中。全球医学发展的未来展望,已经给中华医学带来现代化的需要及与当今主流医学接轨的机遇。全球医学及医学教育必将伴随着中西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交流的必然性,并在人类互存的基础上,立足于世界医学文明之中。实现全球医学的统一问题,关键之一在于如何使中医在现代条件下走向正规化,主流化和综合化。

4-2全球医学教育问题

结合医学发展的新趋势绝非一个偶然突发的现象。病人对自然的代替医学的需求,迫使西方医学界重新检验和衡量他们在这场来自整体医学,如中医的时代性挑战中所应处的位置和角色。化学药品的副作用,外科医学的局限性以及日益增长的国家医疗费用都极大地推动了这场世界性的医药大变革。毫无疑问,结合性医学诊治方法将成为未来全球医学的新模式。

为此,全球医学教育被推上了议事日程。在这方面,我们伦敦中医学院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所以我提出设立中医(CM)而不是传统中医(TCM)的标准。中医标准应包含传统中医和现代中医标准,使中医标准能够落实到世界各处,和落实到现代社会中来。因而在西方国家,中医海外教育需要树立相关的标准,中医在海外的教育大纲也应因地制宜,根据西方国家需要而制定,不能照搬中国的教育模式,同时应保证中医精华不流失。

4-3 全球医学面临的新局面

全球医学的协同过程不仅是与纯学术性和医疗性有关的问题,国家间不同的经济利益也是一种重要的‘暗流’。 中医正经历其必经的现代化进程,西方上层势力对其发展的浪潮所持的态度亦相当明朗。故而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呼吁有识之士号召中医界不应只图眼前短利而断送中医长远的发展前途,西方势力也不该为了维护自己利益而不顾中医对其人民的真正价值和所带来的健康利益。均衡的中医立法是必要的,国家与国家间就此问题也应该达成共识,如在立法及发放合格医药批号上都应有一个双方的协调。过去的‘乒乓外交’时代应该被‘医药外交’时代所取代了。结合医学发展进程将不可避免地卷入国际外交政治和跨国商业医药经济的影响范围内。其中良性的发展,可以促进全球医学的全面和较快地形成。这也是本文再次强调各方面加以重视的重要原因。

另外, 中华医学也不单指传统中医,它应是中医、西医和中西医三部分的组合;中华医学的发展应是中医学与西医学及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的结合发展,把祖国医药推向国际平台,从而奠定中华医药在海外及在全球医学发展中应有的地位。东西方医学有各自的特点和长处,世界性的现代新医学体系-全球医学,需要充分汲取二者的精髓才能成为完整的和先进的世界医学体系。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客观事物的变化充满着辨证法。西医学要前进,中医学要前进,人类医学才能得较好的发展。其中全球医学就是一个吸取二者所长的新模式!让我们大家举起双手,用实际行动迎接新医学的到来吧!

2005.6.27-29   中国.上诲

第一届世界医学高峰会议(WMSE)

 

Integrative Medicine – Exploring a New System Methodology 综合医学:新系统方法论探讨

A Report delivered at the Integrative Medicine Conference March 2007 ·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London

Abstract

Medicine is facing an era of transformation.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M) is being challenged by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medicines such as Chinese medicine and Complementary &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 from a holistic natural stand point. The proposal of an integrative medicine must begin by innovating a creditable theoretical methodology to guide its clinical practice. This inquiry looks at the logic of cognition, a progression from evidence, scientism and the holistic metaphysics of medicine to a truer, more coherent methodology. Exploring this progress in terms of the dialectical logic of synthesi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theoretical advancement of a Dialectical Based Medicine (DBM). Syllogism in Hegel’s science of logic may provide us with a cognitive logic for integrative medical research that incorporates both the changing complexity of physical manifestations and psycho-emotional,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

Continue reading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 A Global View

Speech delivered at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September 2006 Canada, 50th Anniversary Conferenc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October 2006. Beijing.

Abstract

Current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broadly speaking is based on the system developed in the west. Mainstream medicine is evidence based, evolved in the past two or three hundred years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 comparative studies of medical education in different countries mirrors similarities in undergraduate study, internship and specialty training requirements. The content of most syllabuses includes western medicine theoretical studies in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anatomy, pathology, pharmacology, moral & ethical education etc. However, criteria of measurement and enforcement standards differ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For example, the critical standards of the UK Royal Colleges may be similar to the peer knowledge of specialties in the US, Australia or Japan, the system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educational standards requirement are different. This prompt the 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 to propose an agreed minimum standards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without which it will be difficult to achieve international mutual recognition and accreditation. This is a fundamental step in our 21st century world of medicine without frontiers.

Continue reading

中医教育全球视野

[关键词]
中医教育, 全球化, 循证医学,辨证医学, 主流医学, 补充替代医学,综合医学

[摘要]
目前国际医学教育广泛来讲是建立在西方的系统之上的,其主流医学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并结合近二、三百年以来科学的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项针对几个不同的国家所进行的医学教育的比较研究表明,这些国家在大学教育,实习及专业培训方面有很多共同点。这些大学的医学教育大纲的内容大多都包含了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医学理论学习,以及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和道德、伦理教育等等。然而其评估和执行标准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却有不同。比如说,英国皇家学院的临床标准可能类似于美国、澳大利亚或日本的同等专业知识的标准,而教育评估和教育标准要求体系却可能不同。这就促使世界医学会提议设定一个统一的国际医学教育最低标准大纲。没有这个大纲,将很难实行国际范围内的彼此认可和鉴定,而且这也是实现21世纪国际医学无边界的基本的一步。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