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量子和中医未来

梅万方教授“悟在阴阳科学观”有感

F L M

A梅万方教授的“阴阳科学观

梅教授通过引经据典,从中国古代佛、道、儒三家朴素的哲学思想以及西方黑格尔的辩证法逻辑,到现代物理科学的发展(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到量子力学)中“物质与反物质”的假说和对撞机实验以及薛定谔的猫,甚至还用了日常投资股票市场的牛市熊市的交替变化来佐证,用深入浅出而流畅的文笔认证了对立统一的辨证的阴阳学说是科学的观点;并且从现代科学不是知识的终点来预言新的研究领域如量子计算机和未来量子医学(quantum medicine)将从阴阳概念的对立统一开始来探测未知的世界。

B什么是太极

1太极的概念: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就是说“太极”即宇宙之初的“太一”,万事万物还处在最初的无形的混沌状态。后来老子的《道德经》再次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所说的“一”即“太极”。由此可知“太极”一词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用来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化生万事万物的动态变化过程。请注意太极内涵中无形的(但却是人类意识能感觉到的并能够使之成象的状态如含阴阳鱼的太极图)和生生不息的不断运动变化的本质。 2太极是阴阳统一的生命观:宋代的理学家进一步完善了宇宙生命万事万物的“太极”生成观点,如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这里的无极就是老子的“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阴阳就是《易传系辞上》的“两仪”。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就是一个从无极至太极,至阴阳、天地,至五行、四时,至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而理学宗师朱熹则将太极说成是“理”, 称“太极只是一个理字”“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同时,朱熹又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朱熹的“太极”、“理”和“道”,内涵虽然各有侧重,但实际上也是相同的概念。既然太极是“总天地万物之理(根本)”,其内含的阴阳结合动静变化而生万事万物的规律各种必然性和潜在的或然性,就适合于宇宙世界从生成到发展的各个阶段。在这里理学家把“太极”概念的使用,从单纯的宇宙最初形成的“太一”宏观状态,向“一分为二”的阴阳状态、向五行向万事万物的各个不同的微观状态转变。后来清代乾隆年间太医院汇编的《医宗金鉴》则采用了五阶段说法(聂文涛谈《周易》):“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气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进一步肯定了太极就是理,包含了对立统一的阴阳,而变幻莫测的阴阳孕育生成了宇宙的万事万物。

C什么是量子

1量子的概念:量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基本个体。其最初的基本概念是假定所有的有形性质也许是“可量子化的”、即物理量的数值是一些特定的数值,而不是任意的值。德国科学家海森伯《物理学和哲学》指出量子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分立定态的概念,这显然是量子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其次是态——不一定是定态或分立的态——的概念,它是只有在量子力学和波动力学发展了以后才能理解的概念。最后,与前面二者紧密连系着的,是基本粒子的概念。从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研究热辐射开始,到1926年时量子理论基本建立,一个多世纪过去了,量子力学不仅成为大量技术进步的基础,促进了现代化学、生物、医学以及其他每一个关键学科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引起了人们观念上不少颠覆性的改变。

2量子的波粒二象性:尽管以量子理论为基础的量子物理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量子本身的属性却历来争议颇多。目前普遍能够接受的是量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属性。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是指某物质同时具备波的特质及粒子的特质。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经典力学中,研究对象总是被明确区分为两类:波和粒子。前者的典型例子是光,后者则组成了我们常说的“物质”。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人们开始意识到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这一假说,电子也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这被后来的电子衍射试验所证实。德布罗意凭借“物质波”假说获得1929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3量子的阴阳统一性:根据以上量子的概念和波粒二象性的分析,量子是保持一些特定数量值或其整数倍量的基本个体,肯定不是单纯的物质状态的粒子或能量移动状态的波,而是由粒子和波两者结合在一起的状态,这个“态”不是绝对的静止的,而是相对的、在不断移动变化着的。量子中粒子的特质是物质的有形的通过仪器可捕捉到的“形”;而量子波的特质是能量的无形的人们能感觉到通过仪器也能测量到的“象”。根据阴阳最初的含义就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阳为阴.后来古代哲学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消长的物质势力.一般的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晦暗的,都属阴.结合哲学中的阴阳概念,我们可以把量子中的粒子性划为阴,而波的特性就是阳。如果波离开了粒子作载体介质,就不可能有波和能量的传递;反之如果粒子没有波和能量的激发,就只能作为基本粒子,而不会成为能变化出巨大能量的量子。我在想,为什么量子力学比经典力学能取得突破性的进步和成就,就是因为量子力学突破了经典力学的局限,因为后者把宇宙世界只看成是物质的,而且假定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静止的,把物质的波粒二象性绝对地区别开来,要么是波要么是粒子,从而忽略了任何物质都含有阴阳变化莫测的太极式的生命之“理”。

D量子就是太极: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现在能知道:阴阳的对立统一和变幻莫测是太极和量子两个概念的核心内涵,基于此点,我们不妨下个结论:“量子就是太极”!这个结论我们可以从诺贝尔奖获得者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用八卦太极图作为哥本哈根学派的标志得到证明。波尔1937年访问中国后,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有了深入的了解,他认为波和粒子可以象阴阳二气一样视为微观物质的两种不同形态,并依据阴阳二气之间所持有的互补性,引导出量子力学中著名的互补性原理。我个人认为,太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智慧的结晶,更多的是停留在宏观上的思考,哲学理论的层面(尽管中国的养生家据太极图创造出了太极拳运动);而量子物理则深入到了微观世界进行研究,其物质的波粒二象性的阴阳统一与中国古代的太极式生命观不谋而合。可以预测,只要紧紧抓住太极中阴阳统一的生命观,随着量子物理学在微观世界的更深入研究,随着未来物理学将微观和宏观统一结合起来研究,诸如生命的起源,宇宙的生成以及“蛋生鸡还是鸡生蛋”将不再是迷!!!

E中医学的未来

1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中医学的精华就在于用古代朴素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来指导人类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其中最为精辟的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和治病求因的辨证施治原则。如果缺少了阴阳学说和辨证原则的指导,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医肯定是另一个模样,或者会和西方医学相差无几,或者被西方医学所同化。我们也知道现在世界上仍有不少民族保留着使用植物治病的传统,但却没有形成象中医学这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

2中医的阴阳学说:其基本内容不外是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我认为学习中医的阴阳学说重点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a用阴阳对立的观点来观察记录归类区分不同的事物、生命活动及疾病的进展过程。如夜为阴日为阳;下为阴上为阳;水为阴火为阳;女为阴男为阳;看得见的物质为阴看不见的功能活动为阳;寒病为阴热病为阳;虚症为阴实症为阳;新病在表是功能活动的改变为阳、久病入里见脏腑器质的改变为阴等等。通过区分阴阳的归类方法将复杂的事物引繁就简,便于从医人员简洁迅速明确地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站在这个立场,阴阳学说认为万事万物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可区分出阴阳来。

b用阴阳统一的观点来分析研究不同事物的矛盾规律。最突出的就是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互根和阴阳平衡的学说思想。正如《道德经》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黄帝内经》也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古代哲学家朴素地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阴和阳相互对立又统一的两大元气(或元素)组成的,且阴阳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的运动变化的。“道”就是互相结合着的阴和阳在一起的运动变化,也只有把阴阳联系在一起并使之互相平衡的“道”,才能推动生命的诞生进化,推动世界向前发展。所以一个生命体必然是蕴涵着阴阳二气的不断的运动变化,而且运动变化中的阴阳始终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是相对而非绝对);如果阴阳出现了偏颇,打破了平衡,疾病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再进一步,如果阴阳不再统一联系在一起,出现纯阴纯阳的局面,也就预示着生命活动的终结。正如《黄帝内经》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正是基于生命活动是对立着的阴阳二元素(却又互相紧密结合统一在一起是绝对不能分开的)不断的运动变化的结果(这种阴阳不断运动变化而产生万事万物包括生命的规律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认同的“道”),几千年来的中医在研究生命过程本身,以及疾病形成发展转归和治疗预防时,始终强调整体论以及天人相应的观点。

c用阴阳平衡的观点来指导临床防病治病。最明显的是八纲辨证中以阴阳为总纲,围绕着阴阳总纲再辨证区分出寒热、表里、虚实3对矛盾关系。临床上只要我们抓住了阴阳,就能抓住主要矛盾,做到最好的辨证论治(审病求因、治病求本)。中医学其他的辨证如脏腑、经络辨证也都与阴阳紧密联系在一起。

3中医的未来。我有一个想法:如果有一个超过2000多岁的“古代人”来到现代社会的今天(比如说中国古代的彭祖),东西方社会不同的国家肯定会有不同的反应。被我比喻的“古代人”就是中医学,作为人类思维结晶的知识体系,能够“生存”绵延几千年,确实有其独到合理之处。根据哲学家黑格尔的思想“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虽然我们不能肯定现在的存在就一定能生存到遥远的未来(有其不确定性)但我们也不应该否认与排挤现在的存在。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找到并发扬中医学中的生命精髓合理的“理”、“太极”、或“量子”?

也许在太极阴阳的生命观指导下,用微观量子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宏观的“人”和古老的中医以及经典的西方医学,未来的量子医学能够推陈出新并完成中西医结合的使命!

(闵福林中医师写于2011-8-10伦敦)